保糧倉 穩錢袋!三亞優化升級“錢糧雙豐收”
保糧倉 穩錢袋!三亞優化升級“錢糧雙豐收”

2023年11月6日,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收割機正在對晚造水稻進行收割測產(資料圖)。 記者 李學仕 攝

冬日鹿城,滿目蒼翠。走進田間地頭,長勢喜人的豇豆、茄子等作物整齊排列,新栽的水稻挺著“腰杆”,傳遞著豐收的希望。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國計民生的基石,國家安全的底線。近年來,三亞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斷探索創新,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安全工作成效顯著,走出一條具有三亞特色的“三農”之路。

“雜交水稻”端穩了中國人的“飯碗”

“糧食安全”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1月22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糧食安全論壇暨2024年熱帶農業科技合作國際學術交流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保障糧食安全”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兩張重要國際名片——“南繁矽穀”和“雜交水稻”是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作為中國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三亞如何借助這兩張名片,端穩“中國飯碗”?從去年的成績來看:三亞實施“錢糧雙豐收”“南繁基地綠肥沃土”等工程;首次實現雜交水稻年畝產4000斤,刷新我國熱帶地區水稻種植新紀錄……

雜交水稻產量不斷取得新突破,是三亞為端穩“中國飯碗”作出的貢獻,也是對袁隆平院士的“承諾”。

從一株“野敗”開始,袁隆平院士團隊成功培育出三係雜交水稻,改寫了世界水稻育種史,也為世界上更多人擺脫饑餓作出了貢獻。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的攻關目標。2020年12月20日,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啟動會在三亞召開,並成立以袁隆平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項目攻關領導小組。

斯人已逝,初心不渝。為實現這一目標,三亞全力以赴,組織科研團隊攻堅克難。2021年,該項目實現雙季稻畝產1586.86公斤,創下海南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2022年,該項目再實現“雙季稻畝產3000斤”目標;2023年,該項目雙季稻畝產達到1510.91公斤,海南連續三年實現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

再創新,再突破!去年12月,三亞雜交水稻年畝產4000斤高產技術集成示範項目三季合計年畝產2046.5公斤,攻關成功,為端牢中國飯碗,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貢獻三亞力量。

“通過探索一年三季水稻種植,協同攻關努力提高主糧的複種指數,進而提高水稻產量,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認為,三亞實現雜交水稻年畝產突破4000斤目標,這是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升級創新、栽培技術的又一次突破,為水稻高產科研、生產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南繁矽穀”讓農民實現“錢糧雙豐收”

“一年種菜又種糧,收入多了,生活才更好。”這是崖州區崖城村遊斌的願望,也是廣大農民的心願。對於辛苦一年的農民來說,如何安全儲糧增加收益,是他們最關心關注的問題。

三亞聚焦民生所盼,始終以保障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好“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儲糧”三篇文章。

近年來,三亞以糧食安全、農民增收雙底線思維,創新將糧食安全保障作為農民增收的驅動機製,積極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開展“南繁+水稻+綠肥”“瓜菜+水稻+綠肥”等生態高效輪作模式暨良種推廣良法示範模式,著力解決種糧不賺錢、增產不增收的難題,不僅打通了耕地非糧化和閑置撂荒等堵點,還促進了南繁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帶動一批CRO(專業製種)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速南繁事業向南繁產業轉變。

以崖州區為示範點,三亞搭建糧食生產“保姆”平台,創新靈活用地“兩種模式”。通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成立集糧食種植、銷售於一體的“保姆”式農業平台公司,搭建政府與南繁科研單位、村集體、農村合作社及農民等多方的利益聯結橋梁。

針對南繁科研育製種、冬季瓜菜生產用地季節性閑置問題,平台公司運用南繁科研用地“分時托管”和農村土地“分時出租”兩種土地利用模式開展生產:南繁季結束後,科研單位將土地交由平台公司統一種植優質水稻,收割後進行綠肥種植、還田,再交還科研單位繼續開展科研活動。

針對部分農民種糧意願低等問題,村集體合作社統一流轉整合農民冬季瓜菜季節後的閑置土地,以土地租金入股方式與區級平台公司合作種植水稻,收割後種植綠肥並還田,再交還農民開展冬季瓜菜種植。在靈活用地下實現多作物無縫銜接輪作,形成了“南繁/菜+稻+綠肥”的多作物輪作模式,提高了耕地複種指數,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此外,建立了從種到收的全鏈條服務保障機製,確保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吸引農業企業參與品種推廣、機械化耕收等工作,並搭建農民與企業產銷對接平台,簽訂產銷協議,保底收購價格不低於2.7元/公斤;建立水稻種植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機製,其中水稻種植保險每畝保險金額為400元。

倉廩殷實,是國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三亞正在一張張沾帶著泥土氣息的農業清單上,一任接著一任幹、一件接著一件辦,奮力書寫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三亞答卷”,海南南繁正在成為全球雜交水稻的創新高地、熱作種業的資源高地、水產種業的繁育高地。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張慧臏)

原標題:三亞優化升級“錢糧雙豐收” 保糧倉 穩錢袋

責任編輯:王雪杉 林祺

三 亞 傳 媒 影 視

集 團 媒 體 矩 陣

客戶端
三亞日報微信
三亞廣播電視台微信
三亞日報微博
三亞廣播電視台微博
新聞推薦
2024-01-22 03:45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22 03:48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20 07:04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20 06:58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20 06:53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19 06:58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19 07:03
來源:三亞新聞網
保糧倉 穩錢袋!三亞優化升級“錢糧雙豐收”
來源:三亞新聞網
2024-01-23 07:04:27

2023年11月6日,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收割機正在對晚造水稻進行收割測產(資料圖)。 記者 李學仕 攝

冬日鹿城,滿目蒼翠。走進田間地頭,長勢喜人的豇豆、茄子等作物整齊排列,新栽的水稻挺著“腰杆”,傳遞著豐收的希望。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國計民生的基石,國家安全的底線。近年來,三亞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斷探索創新,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安全工作成效顯著,走出一條具有三亞特色的“三農”之路。

“雜交水稻”端穩了中國人的“飯碗”

“糧食安全”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1月22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糧食安全論壇暨2024年熱帶農業科技合作國際學術交流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保障糧食安全”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兩張重要國際名片——“南繁矽穀”和“雜交水稻”是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作為中國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三亞如何借助這兩張名片,端穩“中國飯碗”?從去年的成績來看:三亞實施“錢糧雙豐收”“南繁基地綠肥沃土”等工程;首次實現雜交水稻年畝產4000斤,刷新我國熱帶地區水稻種植新紀錄……

雜交水稻產量不斷取得新突破,是三亞為端穩“中國飯碗”作出的貢獻,也是對袁隆平院士的“承諾”。

從一株“野敗”開始,袁隆平院士團隊成功培育出三係雜交水稻,改寫了世界水稻育種史,也為世界上更多人擺脫饑餓作出了貢獻。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的攻關目標。2020年12月20日,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啟動會在三亞召開,並成立以袁隆平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項目攻關領導小組。

斯人已逝,初心不渝。為實現這一目標,三亞全力以赴,組織科研團隊攻堅克難。2021年,該項目實現雙季稻畝產1586.86公斤,創下海南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2022年,該項目再實現“雙季稻畝產3000斤”目標;2023年,該項目雙季稻畝產達到1510.91公斤,海南連續三年實現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

再創新,再突破!去年12月,三亞雜交水稻年畝產4000斤高產技術集成示範項目三季合計年畝產2046.5公斤,攻關成功,為端牢中國飯碗,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貢獻三亞力量。

“通過探索一年三季水稻種植,協同攻關努力提高主糧的複種指數,進而提高水稻產量,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認為,三亞實現雜交水稻年畝產突破4000斤目標,這是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升級創新、栽培技術的又一次突破,為水稻高產科研、生產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南繁矽穀”讓農民實現“錢糧雙豐收”

“一年種菜又種糧,收入多了,生活才更好。”這是崖州區崖城村遊斌的願望,也是廣大農民的心願。對於辛苦一年的農民來說,如何安全儲糧增加收益,是他們最關心關注的問題。

三亞聚焦民生所盼,始終以保障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好“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儲糧”三篇文章。

近年來,三亞以糧食安全、農民增收雙底線思維,創新將糧食安全保障作為農民增收的驅動機製,積極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開展“南繁+水稻+綠肥”“瓜菜+水稻+綠肥”等生態高效輪作模式暨良種推廣良法示範模式,著力解決種糧不賺錢、增產不增收的難題,不僅打通了耕地非糧化和閑置撂荒等堵點,還促進了南繁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帶動一批CRO(專業製種)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速南繁事業向南繁產業轉變。

以崖州區為示範點,三亞搭建糧食生產“保姆”平台,創新靈活用地“兩種模式”。通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成立集糧食種植、銷售於一體的“保姆”式農業平台公司,搭建政府與南繁科研單位、村集體、農村合作社及農民等多方的利益聯結橋梁。

針對南繁科研育製種、冬季瓜菜生產用地季節性閑置問題,平台公司運用南繁科研用地“分時托管”和農村土地“分時出租”兩種土地利用模式開展生產:南繁季結束後,科研單位將土地交由平台公司統一種植優質水稻,收割後進行綠肥種植、還田,再交還科研單位繼續開展科研活動。

針對部分農民種糧意願低等問題,村集體合作社統一流轉整合農民冬季瓜菜季節後的閑置土地,以土地租金入股方式與區級平台公司合作種植水稻,收割後種植綠肥並還田,再交還農民開展冬季瓜菜種植。在靈活用地下實現多作物無縫銜接輪作,形成了“南繁/菜+稻+綠肥”的多作物輪作模式,提高了耕地複種指數,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此外,建立了從種到收的全鏈條服務保障機製,確保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吸引農業企業參與品種推廣、機械化耕收等工作,並搭建農民與企業產銷對接平台,簽訂產銷協議,保底收購價格不低於2.7元/公斤;建立水稻種植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機製,其中水稻種植保險每畝保險金額為400元。

倉廩殷實,是國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三亞正在一張張沾帶著泥土氣息的農業清單上,一任接著一任幹、一件接著一件辦,奮力書寫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三亞答卷”,海南南繁正在成為全球雜交水稻的創新高地、熱作種業的資源高地、水產種業的繁育高地。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張慧臏)

原標題:三亞優化升級“錢糧雙豐收” 保糧倉 穩錢袋

責任編輯:王雪杉 林祺
下載大三亞APP
了解更多三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