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新聞網1月4日消息(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馮晨陽)1月3日是《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的日子,撫今追昔,風雨兼程,離不開萬千讀者的支持與愛護。為了感恩和回饋讀者,傾聽讀者意見和建議,當天,三亞傳媒影視集團特邀各行各業的讀者代表30人,參加集團旗下《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讀者座談會。會議氣氛熱烈,讀者代表暢所欲言,逐一講述了自己和報紙的情意,同時為《三亞日報》的發展建言獻策,祝福《三亞日報》在媒體融合轉型之路上越來越好。
1月3日下午,《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讀者座談會在三亞傳媒影視集團第二會議室舉行,吸引了眾多熱心讀者參加。 記者 袁永東 攝
“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成立以來,勇於擔當,銳意進取,進一步擴展了三亞日報、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受眾覆蓋能力和影響範圍,進一步大力創新新媒體傳播路徑,全平台粉絲數從不足50萬躍升至300多萬。2020年7月組建國際傳播部,2020年10月成立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國際傳播中心,簡稱‘三亞國際傳播中心SICC’,‘Go Sanya’海媒平台賬號粉絲量合計突破150萬,累計發帖超5000條,主頁總曝光量超過1億次。”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
1月3日下午,《三亞日報》熱心讀者、榮獲2021年度“三亞好人”稱號的孫錦琳(中)在座談會上展示自己收藏的《三亞日報》。 記者 袁永東 攝
交流座談中,讀者代表推心置腹,說起自己和《三亞日報》的結緣故事,真情流露,娓娓道來。大家回憶了一係列難忘的《三亞日報》重點稿件,對老編輯、記者的名字如親人般熟悉。讀者有些帶著最難忘的報紙來參會,有些帶著自己作的詞來慶賀,有些則帶著滿滿的感激來赴約……同時,大家紛紛獻出“智囊”,從創意策劃、報道思路、報道題材、版麵架構、媒體融合等方麵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建議。
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盧巨波向支持《三亞日報》的讀者表示衷心感謝,感謝大家對《三亞日報》一直以來的關心和厚愛,並簡要回顧了《三亞日報》30年的發展曆程。他表示,在市委和市委宣傳部領導下,將不斷增強新聞隊伍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更執著的新聞堅守、過硬的新聞品格、強大的新聞力量,全力為三亞打造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新標杆和轉型發展的示範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在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社情民意、傳播先進文化的道路上續寫新的榮光。
原標題:
《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邀請30位讀者座談交流
守正創新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鐵杆讀者韋詩賦: 以一首詞獻禮《三亞日報》
“破曉天開播雅言。創刊三十凱歌連。”1月3日,在《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讀者座談會上,一位讀者激情澎湃現場吟詞,贏得掌聲不斷。
這位讀者是《三亞日報》的老朋友——韋詩賦。
韋詩賦,今年65歲,係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南省詩詞學會、書法家協會會員,三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樂東黎族自治縣詩詞學會副會長,天之涯美術館客座教授。在《中國文化報》《中華詩詞》《人民資訊》《中國詩歌網》等報刊雜誌發表作品400多篇。曾榮獲全國、全球華人古體詩詞邀請賽一等獎、銀獎。
“《三亞日報》創刊30年,我也看了《三亞日報》30年。它對我而言,不僅是重要的精神食糧,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韋詩賦直言,非常感謝《三亞日報》給愛好寫作的他提供了發揮餘熱的平台,至今他已在《三亞日報》上陸續發表了逾200篇作品,早已與《三亞日報》緊緊相連。為此,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座談會感懷
破曉天開播雅言。創刊三十凱歌連。鹿城傳颺韻千篇。
多彩圖文芳草壯,墨人不輟若琴弦。唱音悠遠築清圓。
字字鏗鏘,句句振奮。
“《三亞日報》的明天會更好!也希望《三亞日報》能多增加點副刊,為愛好文學的人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平台。” 韋詩賦說。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馮晨陽)
“法國老船長”高德華: 為《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送祝福
1月3日,在《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讀者座談會上,《三亞日報》的老朋友高德華來到現場送上祝福。
2010年,高德華受邀擔任中國最新遊艇碼頭開發項目的負責人。2020年9月底,法國人高德華從三亞民警手中接過一張薄薄的硬質卡片——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三亞首位獲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外籍人員。
2024年是高德華來三亞的第14個年頭,這期間,《三亞日報》采寫並發布了《法國老船長高德華——情定三亞 書寫傳奇》《三亞外籍遊艇專家獲頒中國政府友誼獎章》《建設海南自貿港 我們都不是“外人”》《外籍友人在三亞“掃年貨” 看春晚發紅包 》等多篇與高德華有關的報道,記錄他在三亞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
如今,高德華除了兼顧遊艇碼頭的工作,還開了一家藝術中心,助力三亞文化藝術發展。
“祝願三亞、《三亞日報》的明天更好!也建議三亞舉辦大型活動要提前一個月開始宣傳,擴大活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高德華說。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劉盈盈)
孫毓雄烈士後人點讚《三亞日報》: “我與《三亞日報》有不解之緣”
“謝謝《三亞日報》!是《三亞日報》的報道,讓我爺爺能夠魂歸故裏,圓了我們一家人幾十年來的夢。” 1月3日,孫毓雄烈士的孫女孫海燕參加了《三亞日報》創刊30周年讀者座談會。座談會上,孫海燕熱淚盈眶,激動地向《三亞日報》表達感謝。
據悉,2021年5月13日,《三亞日報》整版刊發《孫毓雄:三亞富家公子變賣家產投身抗日》一文,報道了孫毓雄烈士為支持抗日救亡運動,不惜變賣家產,瞞著家人加入共產黨,北上延安投身革命事業,求學抗日軍政大學,後根據中央指示挺進敵後根據地的事跡。1939年,孫毓雄不幸被捕,1942年被敵人殘忍殺害,年僅27歲。孫毓雄烈士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跡在社會上引發了強烈反響。
報道發出後,三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崖州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積極推進孫毓雄烈士遺骸尋找工作,多次與西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係,並派出工作人員陪同孫海燕遠赴西安悼念。
2021年6月24日14時15分,孫海燕雙手捧著裝有孫毓雄烈士犧牲地黃土的骨灰盒,走下落地三亞的飛機。當日16時30分,孫海燕一家將骨灰盒下葬在崖州區梅山海邊的一片鬆樹林裏。孫毓雄烈士終於魂歸故土。
同年7月1日下午,孫海燕與家人帶著一麵寫有“妙筆著文顯擔當 英雄後代夢得圓”的錦旗來到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感謝《三亞日報》深入報道孫毓雄烈士的革命事跡,帶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幫助他們一家讓爺爺魂歸故裏。
“自己與《三亞日報》的緣分早在十幾年前就結下了。”孫海燕回憶,十幾年前的一天,在閱讀《三亞日報》之時,她偶然看到報紙上刊登申請安居房的報道,於是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按照新聞上的指引申請。經過層層審批後,最終申請成功。
“30周年,三十而立,三十而已。《三亞日報》正值壯年,它是那麼的朝氣蓬勃,我們這些老朋友會一直支持它,希望《三亞日報》繼續講好三亞故事。”孫海燕說。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馮晨陽)
“90”後小夥李鴻民: “《三亞日報》把我從泥潭裏救上來”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聽說了李鴻民的故事,十分觸動。於是我便多方打聽找到了李鴻民本人,第一次見到他時,很難想象他身上的擔子如此沉重,他看上去是那麼的陽光。”《三亞日報》記者楊洋感歎。
自李鴻民2歲以來,他家的家庭成員接二連三地罹患同一重病。屋漏偏逢連夜雨,外婆和舅舅不幸離世,家人僅剩下年邁癱瘓的外公及患病的媽媽、姨媽。麵對無法自理的家人,李鴻民二話沒說,辭職回家,甘願成為家庭的守護者……2017年7月,《三亞日報》記者深入吉陽區大茅村委會太葵村,來到李鴻民身邊,之後追蹤幾年,報道了李鴻民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李鴻民的故事經過《三亞日報》挖掘、獨家報道,並通過網絡傳播後,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巨大反響,無數讀者、網友向他發來祝福。2017年9月12日,省內8家媒體聚集太葵村,多方位、多角度對李鴻民孝老愛親的故事進行采訪。經過媒體的共同報道,李鴻民的故事被越來越多人看見。後來,李鴻民入選三亞市第三屆道德模範、“感動海南”2017十大年度人物及“中國好人榜”等。
“我非常感謝《三亞日報》,如果不是《三亞日報》當時的堅持,我可能都挺不過來,是他們把我從泥潭裏救上來的。”提到往事,李鴻民有些許哽咽,“經《三亞日報》報道後,政府各級部門紛紛上門慰問,切切實實給我們家解決了很多困難。社會上也有很多愛心人士向我伸出援手,讓我感受到了很多溫暖。”
如今,李鴻民經過努力學習,種植了蔬菜,還養了些家禽。日子雖然不富裕,但越來越有盼頭。
“過了6年多,《三亞日報》記者還是會時常和我聯係,關心我的生活。我真的很感動,謝謝《三亞日報》記者,讓我重新看到了生活裏的光。”李鴻民說。
(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馮晨陽)
新聞多一點
記者手記:追光築夢, 《三亞日報》一直在路上
座談會上,有笑聲,有掌聲;有回顧,有展望;有建議,有期盼;有激勵,有鞭策。讀者代表的心聲,讓在場的三亞傳媒人感動不已。
30名讀者代表,既有老三亞人、新三亞人、也有外國友人。不同的身份,同樣的心願。
這30年,我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實現從零到有,從小到大。從周報到一周雙報,再到日報,從黑白印刷到天天彩印,再到開設微信公眾號、創辦網站和大三亞APP,形成新媒體矩陣,《三亞日報》不斷自我迭代升級,但無論媒體形態怎麼改變,黨報的初心始終不變。
這30年,我們記錄了時代變遷,從田間地頭到街頭小巷,我們走得很踏實。采編隊伍始終堅持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用力。大家將鏡頭、筆端對準基層一線,紮根人民、融入人民,記錄偉大時代,唱響奮進凱歌。
這30年,我們見證了鹿城發展,從漁村小城到國際旅遊勝地,我們走得很堅定。30載風雨兼程,《三亞日報》與三亞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將以創刊30周年為新的起點,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
冬至陽生,歲回律轉。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追光築夢,我們一直在路上。
(馮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