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美麗的校園。記者 陳聰聰 攝
“在北京居住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流中學,三亞居然有分校。”看著眼前的人大附中三亞學校,長居三亞的醫學博士羅大倫不禁驚喜。
“引進了好校長、好教師,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優質教育。”三亞市民郭惠倩一邊翻看三亞市第九小學為學生定製的拓展課程,一邊點頭稱讚。
從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到來鹿城幹事創業的“新三亞人”,一張張滿意的笑臉上,映照出的是對三亞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滿意度。
近3年來,三亞下大力氣推動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基礎教育發展,一項項具體的惠民工程化為涓涓細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人民群眾在點滴變化中體會到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引名牌:
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陽春三月,坐落在天涯區鳳翔路的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校園裏,學生們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作為天涯區第一所基礎教育名校,該校解決了周邊居民孩子的就近入學問題。“這幾年,三亞教育上的投入,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可謂是大手筆。”三亞市教育局負責基礎教育工作的劉玲說。
除了教育工作者,來三亞幹事創業的國內外人才的感受也頗深。
“我剛來三亞的時候,心裏有些糾結,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醫療,這些能保障嗎?”來三亞兩年多後,落戶於三亞中央商務區的北京某科技公司總經理黃海平說,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他的兩個孩子入讀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後,語言表達能力更強,人也更自信。
近3年來,三亞不斷深化教育體製機製改革,全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大力創建“名校”,在全市範圍內組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名校+弱校”教育聯合體,發揮“名校”辦學品牌優勢,“以優幫弱”“促優補短”,提升辦學效益,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願望正在成為現實。
■投重金:
促優質資源全覆蓋
市教育局局長吳萍介紹,近3年來,三亞市教育總投入28.08億元。按照教育提升工程建設規劃,新改擴建項目40餘個,新增學位20090個,人大附中三亞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新天涯中學、寰島實驗小學、東方紅小學及其附屬幼兒園已完工並開學。截至目前,三亞已引進或正在洽談的合作辦學項目共計13個,其中已落地招生項目8個、籌建項目1個、在談項目4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引進項目各區全覆蓋,老百姓家門口的名校越來越多。
同時三亞不斷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大力改善辦園條件,穩步提高普及程度和保教質量。截至目前,三亞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原則上達到50%以上。進一步完善“公益、普惠、均衡、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係,讓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
居住在吉陽區紅郊社區的邢先生把小兒子送到位於家附近的三亞市第八幼兒園熙晗智慧樹分園就讀。去年該園轉製公辦,讓家長們喜出望外。“以前一個學期保教費要3000多元,現在隻收1000多元了。我們大多是工薪階層,保教費降低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
■引人才:
打造興市良師隊伍
教育,是“能培育人”“能留住人”的營商環境。當下,優質教育資源已成為三亞彙聚高端人才的一張名片,正為三亞城市發展積蓄厚實的人力資本。
“通過合作辦學,三亞還引來一批高層次優秀校長、優秀教師和優秀管理團隊。”吳萍表示,合作辦學首先引來的是一大批優質學校的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如人大附中三亞學校,引進正高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3人、地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0人,研究生以上學曆49人。上外三亞附中引進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2人,英語、法語、俄語、德語外教5人,研究生以上學曆30人。同時,一批“銀發精英”加入到合作辦學學校當中。此外,人大附中、上外附中本部以專家團隊指導、開展專題講座培訓、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提供谘詢服務等方式服務三亞基礎教育。
“作為海南省麵向全國引進的學科骨幹教師,我深切感受到三亞市委、市政府對知識、對人才的尊重、對教育的重視,特別是切實解決了家屬隨調、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讓我不再有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三亞市荔枝溝初級中學英語教師陳傳玲說。
去年,三亞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及高分學子數創曆史新高,背後就是三亞一以貫之的加大教育建設力度的結果,也是增加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結果,更是多年來形成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全麵優質均衡發展的結果。
“三亞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完善教育布局規劃,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紮實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不僅帶動了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也為三亞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吳萍說。
除了加大人才引進和招聘力度,三亞教育係統還立體化推進教師培養培育工作。省級示範性培訓、縣級普及性培訓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涉及麵廣的教師培訓工作逐步覆蓋到各基層學校教師。
三亞:近3年來,三亞教育總投入逾28億元,引進人大附中、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教育資源 高位嫁接優質基因 讓孩子在家門口讀名校
(記者 胡擁軍)